Monday, August 9, 2010

[天长地久] 莫唱错

最近去听一个演唱会,偶遇一位很崇尚洋派的朋友,竟然跟我说,她很讨厌听周璇的 [天长地久],又长,又不明白周璇和姚敏在唱些什么。我笑笑,马上顶了她一句:“你还不懂得听歌”。

其实,[天长地久] 是周璇的歌当中,最值得一听再听的一首。周璇的歌路有古典的气息,她有很多歌曲来自古装电影,象 [拷红],[月圆花好],[葬花],[点秋香]等,她嘴一张,古色古香之味,油然而生。[天长地久] 尤其出类拔萃。我起先以为是来自另一部古装片,原来不然。它是时装片 [解语花] 的插曲。片中有一场戏中戏是古装演出的,因此就有了 [天长地久] 这首歌。此片男主角是白云。不过,歌曲由姚敏代唱。姚敏也是此曲的作曲者。他作得出分量如此重的曲子,即使日后偶有失职,我们也乐于原谅他的。

作词者则是文学根基深厚的范烟桥。周璇的很多名曲,如 [拷红],[月圆花好],[点秋香]和影片 [长相思] 的全部插曲,包括 [夜上海],[花样的年华],[黄叶舞秋风],[星心相印] 等,歌词都出自他的手笔。他用字深奥,尤其是古装戏的歌曲,唱的人真的要随时预备一本词典在手上,以免唱到一半会给卡住。

也许就因为这个缘故,连周璇也中了招。[天长地久] 中有一句,周璇唱成 ‘焚膏继’。唱这首歌的时候,一直不能明白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近年出版了一些以前上海名曲的书,翻翻歌词,才知道原来的歌词是 ‘焚膏继晷’。再查查词典,原来这四个字的意思是:烧着蜡烛,以延续光线,就是夜以继日,不停工作。‘晷’与‘鬼’同音,来自‘日晷’一词。大家知道,周璇读书不多,对那么深的字,难免会生疏。当年录歌的时候,唱到这一句,就略过‘晷’字不唱。当时,猜想作词者也不在录音间,无人可问。没想到,这个错误延续下来,一晃就数十年。到了卡拉OK面世,费玉清和甄秀珍重灌这首歌,也没纠正这个错误,前人唱什么,就照唱可也,可见他们一点儿也不懂得那句歌词的意思。

歌词中用到‘栉风沐雨’这句成语。由于录音不很清晰,听不出姚敏唱了什么,可是费玉清却把‘栉’字唱成‘节’。其实,‘栉’与‘至’同音,‘梳子’的意思。‘栉风沐雨’就是以风梳头,以雨洗澡。歌词有这一句,是描写人们工作忙碌辛苦。

在歌词的字幕上,卡拉OK版本也出了漏子。‘玲珑钿(与‘电’同音)盒’写成‘蝶盒’。(有其他版本甚至写成‘细盒’。)‘犁田辛苦’写成‘溧田’。有很多卡拉OK碟子都在歌词上误导观众,实在见怪不怪。

至于唱错音而闹笑话的,也不只周璇一人。白光把‘魂萦旧梦’唱成‘魂荣旧梦’,姚莉把‘清流映明月’唱成‘清流央明月’都是上海歌坛早期的不足。

25 comments:

Chris Tan said...

Kun,

I'm a little confused. Back to this song "庙院钟声", are you saying that this song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Grace Ge Lang released in Thai language?

If this song was released in Thai language in the 50's, why didn't the music lovers at that time discover that it might be a Thai song orginally, NOT a song composed by Yao Ming?

Several years ago, after I'd moved to San Francisco, I accidentally heard a Thai song in a Thai restaurant that was translated into a Chinese song, recorded by Fong Fei Fei in the 70's.

Thanks for writing this interesting article about Chou Zhuan.

If I happen to move back to Singapore next year, I would like to go back to school to improve on my Mandarin, even though I had 'A' level Chinese as a FIRST language from Nanyang Junior College. I really love the Chinese language, especially the ol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Best Regards,
Chris Tan

Kun said...

Chris,

From the latest CD on Grace Chang, which includes the 3 Thai songs she sang in the early part of her career, it does seem that the Thai version of [庙院钟声] was recorded before she did the Mandarin version, which became a song featured in her movie 'Air Hostess'.

亚锟

阿培 said...

把"映"字唱成央 ,多年前也曾問過姚莉這問題, 沒記錯的話, 她好像是把華語和上海話讀音混淆了.姚莉沒唸過多少年書,習慣說上海話,自嘲華語發音不準.

seng said...

关于“栉风沐雨”,有阅读的歌友都熟悉这句成语,唸错音可能平时少翻字典。不过台湾制作人没理由让它出错,到底是一个接受中华文化教育的国家;歌星也一般早出道,书读不多就出来跑场赚钱过活,奈何?
姚莉在《双双对对》歌词中:“快把那臀儿摆……”,“臀”唸“藤”,是上海音吗?姚苏蓉更滑稽,干脆有边读边,没边读上下,“臀”被唸成“殿”!制作人是睡在云雾里。南洋歌友没翻过字典的,一点也没感觉到错咯,真要命!

隆陞

蔡再安 said...

Dear Ya Kun,
It is indeed heartening to see you have resumed your writings on your blog after a long hiatus. Frankly speaking, with your flair for writing and your wide knowledge on oldies and numerous anecdotes of vocalists as well as movie celebrities of the bygone era, it is only fair for you to perpetuate your undertaking in your blog. Your articles tend to benefit all oldies lovers near and far. Keep up your efforts !

Best regards,

from 蔡再安.

asr19283746 said...

在幾年前,一位華文水平不錯的前輩就告訴我,在古代,焚膏是點燃油燈继日光,继续劳作之意。

周璇是根据原版歌词来唱,歌词与旋律配搭并无不妥。“焚膏繼,尽力纺织,要成布成帛夺天工”。很多新著作,作者都習慣自作主張加了料,也可能是電腦打字,因此多加了一個字,而且看起來意思也沒錯,就加上晷。嘗試用電腦打漢語拼音,fen gao 就會出現“焚膏”和“焚膏繼晷”二词。

以前的上海歌手录音,因爲是現場與樂隊配合,所以事前都有很多次的练习機會,甚至在录音现场也有至少两到三次跟乐队配合练习,這是許多上海前輩歌手親口證實的,所以,以此断言周璇“中招”實在對她有欠公平,也不合邏輯,大人,冤枉啊........。

焚膏繼,沒有“晷”字,或許以現代眼光來看是少了一個字,但從整首歌曲的旋律和詞配搭來看,並無不妥!很多歌曲的歌詞,都有類似的問題。用這個年代的語文水准去評論上海時期的作品,不容易斷定對錯。此歌是出自文學功底深厚之人的手筆,他不可能會制造這種貽笑百世的錯誤。

歌詞爲了押韻,語法並不見得要依照標准,無數歌曲都是這樣寫出來的,況且40年代的上海文化是什麽樣的景象,得參考當年的詞典。

台灣的老歌唱片制作群和翻唱者確實是該大打100大板,她們連什麽是上海時代和香港時期的歌曲都搞不清楚,自以爲是的以訛傳訛她們是始作俑者。

不過,台灣的新進者還是值得原諒,原因是過去的政治因素所致。早期1960年代初期,台灣曾經把無數上海老歌也列爲禁歌,很多愛好這些歌曲的制作人不得已修改歌詞,甚至歌名以求通過審批出版,這是事實。如果根據這些早期的“台灣更改版”來延續新出版,那後人就以此來做爲標准,反指原版有錯誤,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台灣藝人是最先批評白光把‘魂萦旧梦’唱成‘魂荣旧梦’,姚莉把‘清流映明月’唱成‘清流央明月’那已經是上世紀的事情了,我到台灣也親耳聽過不少文化界的文人不以爲然的批評上海時代曲歌詞語法不對的指責。

白光這個發音問題,我們很早就有了答案,就是她沒錯!!!舊版辭淵,證明“縈”在當時是念“榮”。也就是說,當年這個字的發音是“榮”,一點也沒錯,但是如今的字典不再是“榮”。語文,文字,發音都可能會隨著年代不同而有所改變的,這點已經有不少先例可以考究。

不止白光,吳鶯音,姚莉和其他歌星都把“縈繞”唱成“榮繞”,難道大家都書讀得少都一樣錯了?其實在當年大家都沒錯,我要為她們“申冤“啊!很多人後來都信以爲真以訛傳訛,都是“路邊社”的說辭。

過去曾經看到一些文人,還公然在台灣報章撰文批評老歌文法不對,不過,如果他們真的對老歌,以及過去上海文化有研究,應該不再堅持他是對的。很多時候歌手本身的籍貫,促使有些發音和鄉音接近,如姚莉的“映”。

就以英語來說吧,美式和英式,新加坡式,馬來西亞式,大陸,台灣....都不太一樣吧。

盛家倫的“我”,發音也不准確,他原籍廣東,所以他的“我”帶有濃厚的廣東音。

很多時候,聽老歌就忠於原著就好了,新歌手翻唱,要如何演繹就由她們定奪了,很難在幾十年後評論這些上海時期的歌曲哪裏出錯,對當年的作者,演唱者,有點不太公平。

asr19283746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asr19283746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asr19283746 said...

隆陞歌友提到姚莉把“臀”(tun)第二聲念成“藤”(teng).那確實是受上海發音影響,像雲雲也都是如此,幾乎所有帶有(tun)的發音都變成(ten).如輪子(lun zi)變成 (len zi),如果你跟老一輩的上海人交談,仔細聽,都是這樣,所以,追根究底姚莉只是受上海話的發音影響而已。

Anonymous said...

asr19283746 君的见解十分公允正确。
希望多读到您的文字。

Kun said...

[天长地久] 先后两段歌词,第一段作词者填了[栉风沐雨]四个字,为何第二段,同样的音符,却只填了[焚膏继]三个字,而不用回四字成语[焚膏继晷] 呢?以作词者在中文词藻上的深厚功力,这是个很不寻常的现象。

不论是歌者唱错也好,是作词者要歌者唱成这样也好,两人皆已作古,无从定案。不过,[焚膏继] 与 [焚膏继晷] 意思上并无不妥的说法,恐怕也是见仁见智的吧!

我无意在这里贬低前辈的功绩。前辈的歌怎么唱,我们后辈的照唱就是了。以 [天长地久] 来说,又有哪一位歌友(尤其是参加歌唱比赛的)够胆量把[焚膏继] 唱成 [焚膏继晷]呢?不怕给裁判砍得遍体鳞伤吗?

亚锟

asr19283746 said...

原版百代唱片附有简谱的歌词,清楚的看到第一段姚敏唱的确实是“栉风沐雨”,周璇唱第二段的时候是唱“焚~膏继”,焚字之后是拉了一个音,跟原版歌词是吻合的,一点错误都没有。

这些文学功底深厚的文人,他们绝对不会因为第一段是四个字,接下来的也必须同样用回四个字,受限于字数上。

或许是因为第一段作者用了“栉风沐雨”这句成语,所以很自然的让人联想到他或许原本是写“焚膏继晷”,但歌词与旋律的配搭已经证明了这个假设不能成立。

以前的歌曲在填歌词上注重押韵,以及是否能完美的融入旋律中,以表达出作者想要的意境与画面。有时候拉了个音,唱起来感觉就不一样。

曾经有一位懂得乐理的朋友就告诉我,有些词拉了一两个音是要强调,突出那句歌词的意境,涵义。我不太懂得乐理,但凭感觉确实能感受到真的会不一样,当然这是个人感受,见仁见智。

举例白光与龚秋霞的《湖上吟》。第一句歌词“人世的苦难,不知结束在何时”,如果是学生写作,一定被老师骂个狗血淋头,老师会说“人世的苦难,不知在何时结束”才对。但是如果把老师的“版本”摆进歌曲的旋律,再加上龚秋霞的二部合唱,那优美的意境就荡然无存了。

我想说的是,周璇绝对不会,也不可能临时录音才看到歌词,而因此不晓得如何唱出“晷”字,主要的论据就是那不合逻辑。

爱歌之人,绝不会刻意贬低自己心仪的歌手,我也不认为版主会有此意。追根究底就是新书作者的自以为是,莫名其妙的“无中生有”,“画蛇添足”正好形容这些人。

我想,确实没有人会把“焚~膏继”唱成“焚膏继晷”,如果真要有的话,也一定是编写那本新书,自作主张加了个“晷”的作者他自己了。

Anonymous said...

asr19283746 君所言甚是。

asr19283746 said...

開始對“焚膏繼晷”這句成語感興趣,便上網查閱很多詞典網站,結果大多查尋的解釋都一樣:“成语典故: 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很可能是互抄的結果,一字不漏都一樣)成语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無意間發現有個網站還清楚列明這句成語的出處來源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4/7/43177.html 而且也提到它也能稱作「繼晷焚膏」、「 燃膏繼晷」。

可見”焚膏繼晷“是聯合式的成語,“焚膏”與“繼晷”是可分開獨立使用,托一位朋友在辭淵也找到“焚膏”這個詞彙。一般的字典只有“焚膏繼晷”,解釋都很簡單,沒有進一步的說明,因爲極少人使用它。

所以,綜合這些論據,再加上我個人比較忠於原著,我始終認爲《天長地久》歌詞並沒有問題,少了個“晷”並無影響歌詞的意思。

Kun said...

涉猎文学的人,皆知道有[对仗工整] 这回事。用四个字对四个字,那是讲求工整的手法。反之,假如无端用三个字对四个字,那就不是整洁的写法。换句话说,那是不符合逻辑的。

[焚膏] 是一个词组,是烧蜡烛的意思。焚膏的目的何在呢?就是要延续白天的光芒。单用一个[继] 字,意义上是不完整的。要[继续] 什么呢?如果缺少一个代表[光芒] 的字在后面,那就整句话俨如吊在半空中。其他[焚膏] 的词条,都是四字成句,多一字或少一字都会影响大局。

假如[焚膏继] 三字没有不妥的话,那上一段的[栉风沐雨] 为何不写成[栉风沐]呢?[雨]字念第三音,[焚膏继晷] 的[晷] 字也念第三音。我虽不谙乐理,但用同样的音符唱起来,两句似乎都唱得过去。若说[晷] 字是后人强加上去,那也是基于对文字运用的考量,而非胡乱加上去。何况,我们还不知道这个加词的人,有什么根据才敢这么做。也许他是有强有力的理由才加上这个[晷]字,而不是无的放矢呢?

我拿[天长地久] 的歌词来讨论,起因绝非为了对乐坛前辈有所批评或揶揄,只是因为屡次看到卡拉OK唱片出现错误的歌词,而且,某些唱词到最近才弄清楚,因此才兴起与大家分享的念头。其实对周璇和范烟桥,我都一向崇敬,尤其是后者,他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有文学意味的歌词,使我们对中文的修养更进一步,得益非浅。这是我们应该感恩的。

这个课题到这儿应该告一段落了。还是把时间留给更新的题目吧。

亚锟

asr19283746 said...

因爲我之前有解釋,一位文學底子很不錯的老歌友很早就告訴我,在古辭淵能找到“焚膏”一詞,解釋為燃燒“脂膏”。遠古時代是以動物的脂肪來點燈,稱之為“脂膏”。現代詞典就以蠟燭取代“脂膏”,因爲如果用“脂膏”,那很多人恐怕還得再查字典。那,就當是蠟燭吧,點燃蠟燭所謂何事,畫面不是已經很清楚了?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如此。

我也說過,文章與歌詞沒注重文法,已經有白光《湖上吟》做爲參考。也提到“焚膏繼晷”是聯合式的成語,兩個詞可拆開獨立使用與解釋出各自的意思。但已經很少被使用,相信“焚膏”一詞只能在在古書中找到。而問題和盲點就在這個“繼”字。

原版歌詞:《“焚膏”繼,尽力纺织,要成布成帛夺天工》可以清楚解釋為“點了蠟燭,繼續盡力紡織....”是最貼近畫面的用詞。這是當初那位老前輩告訴我“焚膏”的意思後,我下意識的了解歌詞的含義。主要當時我也不知道有“焚膏繼晷”這句成語,就算知道,我也和版主一樣,得找詞典來查看其意思。

版主认为少了一个“晷”是错的,关键就因为那个“继”字。如果是现代针对一般写作或者言语沟通,那肯定不对,但对于歌曲就不见得了,而且很多这类采用古字的歌曲,实在不容易了解。古时候的文言文也是一例。

對於早期原版著作,新书作者沒有追根究底而修改原來歌曲的歌詞(哪怕是一個字)或者是旋律,是對原創作者的不敬,無論有多麼對的理由,都不可以。

(題外話:或許很多人不知道,我也是聽說後證實是真的。音樂版權法令其中有一条是,沒有得到原創作者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改編一首已經出版的歌曲的詞曲,除非獲得原作者的同意,而且,改編者只能一次性获得唱片公司给予的改编酬劳,而沒有所謂的版稅可收。美國很早就有這条法律,所以陳歌辛因爲《玫瑰玫瑰我愛你》被翻譯成英文歌曲紅遍美國,而收到美国那方很多版稅,就是這首歌曲是受到保護的,虽被改编成英语歌曲,版税依然属于陈歌辛所有,到目前为止还是如此。)

版主說:“绝非为了对乐坛前辈有所批评或揶揄,只是因为屡次看到卡拉OK唱片出现错误的歌词,而且,某些唱词到最近才弄清楚,因此才兴起与大家分享的念头。”

這是能夠理解的,也是版主设立这个博客的原因吧。博客的功能就在於可以有很多同好一起討論某個話題,分享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但是这个话题是以被更改過的歌詞來斷定原著少了一個字是不太严谨的,如果沒有進一步深入討論,那後果是我所不願意看到的,这何解?

可以肯定的,當大家對於发现“原版歌詞原来少了一個字”的说法深信不疑,而在没有其它歌友提出討論后,很可能就會因此“定案”。然後,其它專門抄襲別人創作的網站也會跟进,接下来或许會出現更多同樣的內容,所以我說,那後果是我所不願意看到的。

我將所知道,所了解的說出來討論,是希望其它歌友也能參與並提供不同的看法,但可惜的是,到目前爲止,只有版主回應,那看起来似乎是在辩论对错,这也是我不想看到的。

也是题外话:

在法律上也有一條:“任何疑點的利益,法庭將歸被告所有”,律師會盡力以此條款來為表面看起來似乎有罪的被告洗刷冤情。所以,我之前為范烟桥,周璇,白光,姚莉喊冤,就是疑点利益是在她们那边。而且,我也说到,原版歌词的详细资料,手上有原版歌词的陪审团可以做为参考以定夺(新加坡当然没有陪审团)。至于那些卡拉OK版本的制作人,我想陪审团的判决是一致的吧。来人啊!大板伺候!

一篇文章能引起讨论对版主来说也是好事,我在提出疑问的时候也尽量客观,但说过,是站在“忠于原著”的角度来分析,讨论,下定论。故此,观点一定与版主的文章“相冲”,我们也各自提出有力的佐证来支持各自的论点。因为作者已经不在,我们也都是推测而已,确实不须要有谁对谁错之分。

我并没有要求版主同意我的所有论据,这只是提供参考用途,我不希望这个话题在没有讨论下而“定案”,因为“涉案”的都是我所喜爱的歌手。

我综合了能找到的论据,也不想一一再赘述,所以非常同意版主说的,“这个课题到这儿应该告一段落了。还是把时间留给更新的题目吧。”

asr19283746 said...

原本說,這個話題應該結束了。但是碰巧和那個老朋友談起關於“櫛風沐雨”這句成語,他竟然說是讀“節”音,並翻查三本舊版辭淵以證明他所言不假(介於民國37到41年出版),赫然發現在以前,“櫛風沐雨”的“櫛”確實是念成“節”音,所以《天長地久》中姚敏唱的“櫛”(節)音是對的。如果翻查現代詞典,當然就是讀“志”音了。

所以,我想重申,不能以現代詞典的發音做爲標准,來點出上海時期或是過去歌詞的發音不對,因爲我們不是屬於那個年代的人。如果覺得歌詞發音跟現代的不一樣,在撰文討論時,或許語氣不宜太肯定。

還有,就是我老朋友的舊版辭淵,在這些有爭議的詞彙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果沒有這些他珍藏多年不捨得扔掉的舊版辭淵,那相信很多歌手都會“含冤”而百口莫辯。

由此看來,很多字的發音,是隨著年代而改變,很多字也因此被時間淘汰。如果日後再發現老歌歌詞有同樣的發音疑問,就如之前所言,一切的疑點歸唱者所有,我們現代人得努力的翻查多本不同年代的當年辭淵才行。

Kun said...

我本来已打算不再就这个歌词的问题上纠缠下去,不过,读了最新关于[栉风沐雨] 的来稿,不能不作一些必要的澄清。

纵然我对旧上海事物的情意结不这样深,可我记得在原文里也绝无批评到姚敏先生把[栉风沐雨] 这四个字唱错。这是因为录音不够清晰,我不能肯定他唱的是[节]音还是[至] 音。因此,我老早就给话题划定界限。我提出来的是几十年后由后人翻唱,也就是后来制作成卡拉OK版本中,男声把它唱成[节风沐雨]这一点。由于现在卡拉OK很普及,很多对华文认识不足的,难免就会跟着唱错,那就影响大了。

有人认为旧著作要绝对尊重,语气是很肯定的。我本人对语音和文字的规范化,虽懂得不多,但也有那么一点儿执著。对这一点,我也是很肯定的。文字的应用和进展必须向前看。假如现在唱 [天长地久] 时,还是要照三四十年代的模式,唱回[节风沐雨],唱的人当然有这个自由,但我绝不鼓励。那与开倒车何异?
前人的著作需要尊重的,我们固然要尊重,但也不见得绝对碰不得。这是依据个人的理解能力,应该不需要申请什么法律准字吧?

我真希望这是我对这个话题的最后一段了,以后将忍住不再作回应,因为要说的话都说完了,再辩下去大家都会乏味。何苦呢!

亚锟

asr19283746 said...

版主不应该认为继续讨论是在“纠缠不清”,有讨论就能得到更广的看法,何乐不为?

其实姚敏在《天长地久》里头唱得很清楚,是唱“节”音。不晓得为何版主说录音不清晰?我很纳闷。但是,假如版主要是听清楚了,那我相信姚敏的下场将和周璇,姚莉,白光一样,被评为“唱错了”,还好是您没听清楚。

因为您的这篇文章提到原本歌词“少了一个“晷”字,还有谈到周璇因为书读得少而“中招”,白光唱错音,显然的,这是很严重的指责,这是我下意识的提笔加入讨论的主因。

因为在我之前几乎不见有读者有任何反应,如果他们都因此同意版主所言,那麻烦就大了。就如20年前,台湾艺人说白光”当年唱错音“的历史必将重演。这次牵连会更广。

提到”栉风沐雨“在以前是念”节“音的目的,也是要让大家清楚一件事,就是很多字的读音都改变了,跟现代词典的不一样了,不是以前的歌手“唱错了”。

由始至终我没说那些重唱者是对的,反之我还赏赐了100大板给他们。重唱者如果唱错了,有什么影响?我觉得华文水平好的歌迷会取笑他们啊,对照歌词就知道他们唱错了,华文水平不好的就会被误导,没有什么严重的事情会发声啦。

版主之前说“我无意在这里贬低前辈的功绩。前辈的歌怎么唱,我们后辈的照唱就是了。”但是现在却回应“假如现在唱 [天长地久] 时,还是要照三四十年代的模式,唱回[节风沐雨],唱的人当然有这个自由,但我绝不鼓励。那与开倒车何异?”

那到底是应该照以前的唱法,还是根据现代发音来唱?

不过这个不是重点,对我来说无所谓。我在意的是原著和原唱者原本就没错,却被后人撰文点名批评唱错了,那才是大件事!

Anonymous said...

锟叔, 您好 !告诉您一个故事.
一位老师,在下课时,走进食堂,看见一群学生听收音机的歌.是"魂萦旧梦".当歌者唱到魂"荣"旧梦时,老师对孩子们说了.你们都给我记住了.萦不念荣. 念荣是错的.字典里没这念法.不信, 去查查看.
老师说完便走了.
锟叔, 老师有做错吗?他是以现代教师身份来教现代孩子.主要是注重现代的华语念法.谁管它什麽古老的康熙字典,古词典,古词源.
还有一点是,老师没有轻视歌者的意思.全是以事论事.老师有不对吗?

匿名

asr19283746 said...

看到匿名歌友的留言,已经重复了我之前的说法:“举例白光与龚秋霞的《湖上吟》。第一句歌词“人世的苦难,不知结束在何时”,如果是学生写作,一定被老师骂个狗血淋头,老师会说“人世的苦难,不知在何时结束”才对。”我老早同意这说法。

匿名者提到的例子,关于老师教导学生,如果老师是知道以前的念法跟现在不一样的话,这样的教法也不对,不过肯定他不知道以前这个字的读音是“荣”。

但是不对并不代表有罪。正确的教法应该是:“同学们,这字现在是念“萦”,不能念“荣”哦,但是唱这歌的婆婆当时是在40年代的上海哦,离开我们已经60多年了。当时这个字是念“荣”的,所以不能说当时婆婆录音的时候发错音”。这样对她老人家是不敬的。当然,现在你们如果唱这歌,一定要唱“萦”。

这才是一个有担当的老师所为。

然而,有个学生很早以前父亲已经告诉他这“萦”字的读音便告诉老师。之前不知道以前“萦”的念发的这个老师,虚心接受了当年上海人把“萦”读“荣”的说法后,哪知校长从门缝蹦了出来要维护老师的尊严,说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还在周会上公开训导全校的学生,不能念错“萦”这个字。

校长没错啦,但是麻烦请细看我几篇回应的内容,看仔细一点,还有我的重点。

拿现代文学标准尺度,来衡量旧上海歌手,词曲作者的不对,那肯定是不对的。都已经说过很多遍,歌曲的歌词不受文法束缚,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也有很多歌曲可以证明。

不是我文采好,我书也读不多,但是不轻易相信别人没有证实,不接受“路边社”的消息。听朋友说20年前台湾艺人便说白光唱错“萦”,我多年来心存怀疑,不能肯定,直到我找到答案为止。

哪知道有人为了坚持自己的立场,竟然能说出“谁管它什麽古老的康熙字典,古词典,古词源.”,这一句话应该不是受正统华文教育者的心声。

这种否定了前人文学的做法.....唉!无言!

我也想说的是,找出错误是谁都会做的事情,但是要公开讨论,是必须客观的先理解事情的始末,不是一句话,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批评,而且必须为所说的话负责,如果自己犯错也必须虚心接受。

说人错谁都会,自己错了,借口一堆,这就是现代人的毛病。

我也说过,当我们讨论谁唱错音的时候,重点是年代与历史背景,要让人信服必须多方举证,一个简单的说辞就要涵盖那么严重的指责,有点儿戏了。

Anonymous said...

ars19283746君:

我又要说:非常同意您的见解。
我一直关注这问题讨论的进展,但不想介入。
语文是活的东西,字音随时代而变。唐诗中有不少字,如今读来不协音韵。不是古人用错字,而是古今字音有别。
道理就是如此简单。
要指出事物的错误,自已要有这方面的学识,修养。而不能凭个人的直觉。观感来批正,更不可凭道听途说,网上的文字。读书,查书的功夫是不可少的,否则说出来的理据不成立,会贻笑大方。

asr19283746 said...

Anonymous 君所言,正是這個題目討論的重點,也就是我之前一直堅持的,Anonymous 君中肯,理性的見解,實感欣慰。

討論過程難免會牽扯一些人和事,重要的是,不能感情用事,凡事都得講理。我下筆討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版主無心的一些評論,足以誤導很多對舊歌歌詞不太理解,認識的年輕歌迷,或者受英文教育,但又喜愛華語歌曲的朋友。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很多所謂自認對老歌掌故“了如指掌”的老“前輩”出書,大談上海老歌,結果書一出錯誤百出,張冠李戴的例子更不少。從那個時候開始,對以前歌者,作者不公的謬論,就有增加的趨勢。

我是在心平氣和的心情下,加入討論,遣詞用字已經盡量保持客觀,語氣平和,目的就是要點出文章“有待商榷”之處,提醒閱讀者細心了解,再對文章作出正確的判斷。無論撰文者是有心或是無意,“屏幕字迹”字字清晰,影響不小。

Anonymous 君提到“唐诗中有不少字,如今读来不协音韵。不是古人用错字,而是古今字音有别。”這,就是事實,不容爭辯,而且我也舉例說明。對老歌稍有認識的人應該最明白不過了。

之前另外一位匿名者的論調,就等同於是告訴大家:有一個靠先輩辛苦耕耘留下祖産而成功的老爸告訴兒子說,“兒啊!你記住,現在我們家的祖業是你過世的祖父,也就是我老爸留下的。但是,因爲現在是我栽培你,把你養大,所以,你不必知道你祖父他當初是如何刻苦耐勞,辛勤勞作而累積下來這些財富給我們,因爲現在是屬於我的了,你以後長大也不必記得你祖父長得什麽樣子,叫什麽名字,記住我,你老爸就夠了”。

這是我讀了“谁管它什麽古老的康熙字典,古词典,古词源.”回應之後的感受,椎心泣血的心情,您可知道?假如您是英校生,對中華文化情誼不深,那情有可原啦!

討論任何事情,在發言前,切記Anonymous 君所說,也是我絕對認同,非常至關重要的一點:“要指出事物的错误,自已要有这方面的学识,修养。而不能凭个人的直觉。观感来批正,更不可凭道听途说,网上的文字。读书,查书的功夫是不可少的,否则说出来的理据不成立,会贻笑大方。”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的一生難免犯錯,不是什麽大錯也不必認什麽錯,最重要的是能經一事,長一智。如果認爲對方言論有錯,就必理性的提出讓大家信服,可靠的論據來逐一的厘清,還原事情的真象。

下筆前,心平氣和,才能只針對事,而非個人。

asr19283746 said...

總結陳詞:版主撰文雖然是針對現代人唱錯《天長地久》,但是間中對原曲和唱者的評論沒有事實根據,純屬版主自己的猜測。

第一,原版附有簡譜的百代歌詞,確實是“焚膏”繼,盡力紡織....而非成語“焚膏繼晷”。因爲歌詞的“著落點”,跟周璇的唱法完全吻合,也就是說音調和歌詞是協調的,所以版主說周璇“中招”乃是看了新版歌書被誤導。

文中最後一段:“至于唱错音而闹笑话的,也不只周璇一人。白光把‘魂萦旧梦’唱成‘魂荣旧梦’,姚莉把‘清流映明月’唱成‘清流央明月’都是上海歌坛早期的不足。 ”

這更是“憑空想象”的指責,所有上海老歌凡是這個字大家都唱“榮”,因此沒有人唱錯而鬧笑話。當年的發音有部分歌手是受到她們不同籍貫鄉音影響,只能說發音帶有鄉音,不能說是唱錯,更不能說什麽書念得少。反之,是版主沒有查證以前的字音而下的定論,如果版主不澄清,並收回這些話,那鬧笑話的恐怕是版主自己了。

歌曲唱得好不好,是歌者的藝術天分有關,跟書讀多少是沒有關系的。

至於版主的第一次回應:“[天长地久] 先后两段歌词,第一段作词者填了[栉风沐雨]四个字,为何第二段,同样的音符,却只填了[焚膏继]三个字,而不用回四字成语[焚膏继晷] 呢?以作词者在中文词藻上的深厚功力,这是个很不寻常的现象。”

主要是版主自己的猜想,鑽不出正統文學“对仗工整”的想法所束縛,還有對“焚膏”一詞之後“繼”字的“遐想”,認定就是成語“焚膏繼晷”所致。

如果是寫對聯,詩詞,文章,我完全同意那才須要所謂的对仗工整。過去的歌曲,甚至現代流行歌曲,爲了遷就音符,歌詞押韻,沒有所謂的对仗工整這回事。這點不容再爭辯。

版主似乎完全不懂音樂,在回應上說:“假如[焚膏继] 三字没有不妥的话,那上一段的[栉风沐雨] 为何不写成[栉风沐]呢?[雨]字念第三音,[焚膏继晷] 的[晷] 字也念第三音。”

歌曲的發音並不是四聲的念法,而是 RO REI MI FA SO ......,所以,無論文字是四聲中的哪個音,唱時都得配合音符來唱,不然那還叫歌曲嗎?

版主給予我的回應,焦點被模糊了:“有人认为旧著作要绝对尊重,语气是很肯定的。我本人对语音和文字的规范化,虽懂得不多,但也有那么一点儿执著。对这一点,我也是很肯定的。文字的应用和进展必须向前看。假如现在唱 [天长地久] 时,还是要照三四十年代的模式,唱回[节风沐雨],唱的人当然有这个自由,但我绝不鼓励。那与开倒车何异?”

從頭到尾我提出的問題都是針對原版,我並沒有版主回應的關於後人重唱的問題。以前的發音就是這樣,沒有什麽是否執著於與不執著的。

在此最後一次聲明:原版由周璇姚敏合唱的《天長地久》歌詞完全沒有任何差錯,所有歌詞的發音,在當年也是對的,已經有當年的詞典爲證。任何繼續堅持說那是唱錯音的說辭是毫無根據,非常嚴重,不公的指責。

關於“焚膏”繼...與版主的“焚膏繼晷”,已經詳細說明原版歌詞:《“焚~膏”繼,尽力纺织,要成布成帛夺天工》可以清楚明白,解釋為“點了蠟燭,繼續盡力紡織....”是最貼近原版歌詞畫面的用詞。

原版的“焚膏”繼...,可以有以上合乎邏輯的解釋,主要可以解釋爲作者是要用“焚膏”一詞這兩個字而已,因爲點燃油燈所謂何事啊?當然是要在沒有陽光的黑夜繼續勞作。(照歌詞來看,加上去的“晷”字確實沒大問題,但不是作者的原詞)關於這點,在沒有人證的情況下,疑點利益是應該歸“被告”所有。

還有版主的一段回應:“前人的著作需要尊重的,我们固然要尊重,但也不见得绝对碰不得。这是依据个人的理解能力,应该不需要申请什么法律准字吧?”

這是什麽道理啊?難道說版主同意自己所寫的原文章,在若干年後,其它人就可以依據他們自己的理解能力,沒有征詢版主的同意,就可以擅自更改內容,然後依然貼上版主的名字,讓人誤解那是版主之前原本的內容嗎?

無論是否有心,無意,一篇含有影射,或者批評當年歌詞有誤,以及歌手唱錯音的撰文,不能草草說幾局句便了事,版主說再辯下去會乏味?或者忍住不再回答???我卻認爲只要版主能提出大家能接受的論點,或者再提出更多疑點,再辯下去大家只會獲益良多,百利無害,何樂不爲?

尊稱版主為錕叔的匿名讀者的比喻回應,極盡兒戲,而且沒看清楚所有內容便忙著為版主辯護。用華文回應不打緊,竟還說出對古文學不敬的話,讓受華文教育的我痛心疾首。

此君辯駁的手法,論據在層次上也有待加強,沒有針對主題,重點反駁,“重情”多於“重理”,旁觀者有何感想呢?一看就知道,哦,兩位是認識的好朋友啊。由此,可以看得出這位匿名者認識版主,可能交情還很深,我不知道,但是這樣的說辭顯然的,不公正,為維護朋友,嚴重模糊焦點。(以上言論純屬推測)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至少有 Anonymous 讀者留言,看得出他很仔細的,理解所有內容,雖不加入討論,但理性了解所有內容,在適當時候分享看法。希望他能跟其它愛好上海老歌的朋友分享這些內容,當然,版主與我的回應都要分享,並不是只同意誰的論點。

至於觀後者相信誰的言論,那就見仁見智了,畢竟,現代人的華文水平能力下降了,理解能力參差不齊,都有各自不同的觀點。

總而言之一句話,後輩的我們對過去不屬於我們年代的任何事物,只能抱著虛心有疑問的態度去理解。如果要下定論,就必須有真憑實據來支持論點。過去很多自認是“老歌權威”的寫書人,威信就在書本面市後毀於一旦,公信力也就此蕩然無存。

沒有證據的推斷所作的文章,如果大家都盲目相信的話,那麽,這必將又是一個全新“以訛傳訛”的開始。

在此強調,我的回應只是要指出文章中,不具事實根據的錯誤指責,我是對事不對人,當中牽涉的人是辯論中無法避免的事,絕無挑衅的意思,如有得罪的地方,尚請各位海涵!

asr19283746 said...

總結陳詞:版主撰文雖然是針對現代人唱錯《天長地久》,但是間中對原曲和唱者的評論沒有事實根據,純屬版主自己的猜測。

第一,原版附有簡譜的百代歌詞,確實是“焚膏”繼,盡力紡織....而非成語“焚膏繼晷”。因爲歌詞的“著落點”,跟周璇的唱法完全吻合,也就是說音調和歌詞是協調的,所以版主說周璇“中招”乃是看了新版歌書被誤導。

文中最後一段:“至于唱错音而闹笑话的,也不只周璇一人。白光把‘魂萦旧梦’唱成‘魂荣旧梦’,姚莉把‘清流映明月’唱成‘清流央明月’都是上海歌坛早期的不足。 ”

這更是“憑空想象”的指責,所有上海老歌凡是這個字大家都唱“榮”,因此沒有人唱錯而鬧笑話。當年的發音有部分歌手是受到她們不同籍貫鄉音影響,只能說發音帶有鄉音,不能說是唱錯,更不能說什麽書念得少。反之,是版主沒有查證以前的字音而下的定論,如果版主不澄清,並收回這些話,那鬧笑話的恐怕是版主自己了。

歌曲唱得好不好,是歌者的藝術天分有關,跟書讀多少是沒有關系的。

至於版主的第一次回應:“[天长地久] 先后两段歌词,第一段作词者填了[栉风沐雨]四个字,为何第二段,同样的音符,却只填了[焚膏继]三个字,而不用回四字成语[焚膏继晷] 呢?以作词者在中文词藻上的深厚功力,这是个很不寻常的现象。”

主要是版主自己的猜想,鑽不出正統文學“对仗工整”的想法所束縛,還有對“焚膏”一詞之後“繼”字的“遐想”,認定就是成語“焚膏繼晷”所致。

如果是寫對聯,詩詞,文章,我完全同意那才須要所謂的对仗工整。過去的歌曲,甚至現代流行歌曲,爲了遷就音符,歌詞押韻,沒有所謂的对仗工整這回事。這點不容再爭辯。

版主似乎完全不懂音樂,在回應上說:“假如[焚膏继] 三字没有不妥的话,那上一段的[栉风沐雨] 为何不写成[栉风沐]呢?[雨]字念第三音,[焚膏继晷] 的[晷] 字也念第三音。”

歌曲的發音並不是四聲的念法,而是 RO REI MI FA SO ......,所以,無論文字是四聲中的哪個音,唱時都得配合音符來唱,不然那還叫歌曲嗎?

版主給予我的回應,焦點被模糊了:“有人认为旧著作要绝对尊重,语气是很肯定的。我本人对语音和文字的规范化,虽懂得不多,但也有那么一点儿执著。对这一点,我也是很肯定的。文字的应用和进展必须向前看。假如现在唱 [天长地久] 时,还是要照三四十年代的模式,唱回[节风沐雨],唱的人当然有这个自由,但我绝不鼓励。那与开倒车何异?”

從頭到尾我提出的問題都是針對原版,我並沒有版主回應的關於後人重唱的問題。以前的發音就是這樣,沒有什麽是否執著於與不執著的。

在此最後一次聲明:原版由周璇姚敏合唱的《天長地久》歌詞完全沒有任何差錯,所有歌詞的發音,在當年也是對的,已經有當年的詞典爲證。任何繼續堅持說那是唱錯音的說辭是毫無根據,非常嚴重,不公的指責。

關於“焚膏”繼...與版主的“焚膏繼晷”,已經詳細說明原版歌詞:《“焚~膏”繼,尽力纺织,要成布成帛夺天工》可以清楚明白,解釋為“點了蠟燭,繼續盡力紡織....”是最貼近原版歌詞畫面的用詞。

原版的“焚膏”繼...,可以有以上合乎邏輯的解釋,主要可以解釋爲作者是要用“焚膏”一詞這兩個字而已,因爲點燃油燈所謂何事啊?當然是要在沒有陽光的黑夜繼續勞作。(照歌詞來看,加上去的“晷”字確實沒大問題,但不是作者的原詞)關於這點,在沒有人證的情況下,疑點利益是應該歸“被告”所有。

還有版主的一段回應:“前人的著作需要尊重的,我们固然要尊重,但也不见得绝对碰不得。这是依据个人的理解能力,应该不需要申请什么法律准字吧?”

這是什麽道理啊?難道說版主同意自己所寫的原文章,在若干年後,其它人就可以依據他們自己的理解能力,沒有征詢版主的同意,就可以擅自更改內容,然後依然貼上版主的名字,讓人誤解那是版主之前原本的內容嗎?

無論是否有心,無意,一篇含有影射,或者批評當年歌詞有誤,以及歌手唱錯音的撰文,不能草草說幾局句便了事,版主說再辯下去會乏味?或者忍住不再回答???我卻認爲只要版主能提出大家能接受的論點,或者再提出更多疑點,再辯下去大家只會獲益良多,百利無害,何樂不爲?

尊稱版主為錕叔的匿名讀者的比喻回應,極盡兒戲,而且沒看清楚所有內容便忙著為版主辯護。用華文回應不打緊,竟還說出對古文學不敬的話,讓受華文教育的我痛心疾首。

此君辯駁的手法,論據在層次上也有待加強,沒有針對主題,重點反駁,“重情”多於“重理”,旁觀者有何感想呢?一看就知道,哦,兩位是認識的好朋友啊。由此,可以看得出這位匿名者認識版主,可能交情還很深,我不知道,但是這樣的說辭顯然的,不公正,為維護朋友,嚴重模糊焦點。(以上言論純屬推測)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至少有 Anonymous 讀者留言,看得出他很仔細的,理解所有內容,雖不加入討論,但理性了解所有內容,在適當時候分享看法。希望他能跟其它愛好上海老歌的朋友分享這些內容,當然,版主與我的回應都要分享,並不是只同意誰的論點。

至於觀後者相信誰的言論,那就見仁見智了,畢竟,現代人的華文水平能力下降了,理解能力參差不齊,都有各自不同的觀點。

總而言之一句話,後輩的我們對過去不屬於我們年代的任何事物,只能抱著虛心有疑問的態度去理解。如果要下定論,就必須有真憑實據來支持論點。過去很多自認是“老歌權威”的寫書人,威信就在書本面市後毀於一旦,公信力也就此蕩然無存。

沒有證據的推斷所作的文章,如果大家都盲目相信的話,那麽,這必將又是一個全新“以訛傳訛”的開始。

在此強調,我的回應只是要指出文章中,不具事實根據的錯誤指責,我是對事不對人,當中牽涉的人是辯論中無法避免的事,絕無挑衅的意思,如有得罪的地方,尚請各位海涵!